黔东热土上的“小城故事”
在铜仁,全市10个区县如同一串散落山间的明珠,各藏锦绣。近年来,铜仁市深挖“山地特色”这一核心命题,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脉络,让每个县城在自然禀赋与产业基因的碰撞中,找到独特的生长路径。
解码“一县一品”的产业基因
在梵净山麓脚下的江口县,生态保护的“加法”正转化为产业增值的“乘法”。这里率先推出“梵净生态账户”,将森林覆盖率、水质等生态指标量化成金融信用,为1万余户农户和企业授信近5亿元。护林员网格化巡山、退耕还林补偿等机制,不仅守护了绿水青山,更催生了抹茶产业的全球竞争力——贵茶集团依托“一区三品”模式,2024年销售抹茶千余吨,产值达4亿元,带动数千茶农人均增收超万元。
乌江江畔的德江县,肉牛产业从“散养放牧”升级为“全链集群”。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牧场”模式,全县肉牛年产值突破15亿元,规模化养殖率达65%,衍生出有机肥加工、冷链物流等配套产业,形成“牛粪养菌、菌渣肥田”的循环经济闭环。而思南县则将一颗红薯做成了7亿元产值的“黄金产业”,佳里佳公司开发的“陈薯”粉条通过精深加工,附加值翻3倍,带动2.6万农户嵌入产业链,其中脱贫户占比达43%。
石阡县地热资源富集,却曾因交通闭塞“养在深闺”。如今,该县以温泉为核心打造“疗愈经济”,建成西南首个温泉中医康养示范基地,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带动周边发展林下石斛种植数千亩,形成“泡温泉—品药膳—购山珍”的消费闭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印江自治县,这里依托高海拔冷凉气候,将食用菌产业做到极致——智能化菇房实现全年出菇,羊肚菌单品亩产值突破8万元,冷链物流直供粤港澳,成为“高山冷资源”转化为“热产业”的典范。
特色产业的“四链融合”实践
铜仁深知,山地农业的突围不能止步于“原字号”,必须向科技要效益、向融合要空间。各县以“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利益链”深度融合,破解“小散弱”困局。
在松桃自治县锰矿资源绿色开发基地,5G+AI矿石分选系统将采矿效率提升40%,废水循环利用率达98%,昔日“锰三角”污染重镇转型为新能源电池材料高地,吸引宁德时代上下游企业聚集,2024年产值突破百亿元。玉屏自治县的黄桃产业则借力大数据,构建从气候监测、病虫害预警到电商溯源的全链条数字化体系,使优质果率提升至85%,溢价空间大幅提升。
沿河自治县将“一粒米”做成融合文章,依托乌江流域20万亩生态稻田,发展稻田艺术观光、米酒酿造体验、秸秆工艺品制作,打造“稻+文旅+加工”复合业态。在梵净山脚下的云舍村,土家民宿集群与非遗工坊交织,游客既能体验古法造纸、苗绣,也可参与抹茶制作,2024年过夜游客近百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38%。
铜仁构建“梵净山珍·健康养生”区域公用品牌体系,实行“母子品牌”管理。江口抹茶拿下欧盟有机认证,成为星巴克、明治等国际品牌的稳定供应商;石阡苔茶登陆纽约时代广场大屏;“思南黄牛”地理标志产品通过区块链溯源,直供上海、深圳高端餐饮市场。这些品牌背后,是全市建成12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硬核支撑。
让农民成为产业链的“最大股东”
产业发展不是“独角戏”,铜仁通过机制创新,将农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受益者”,织就共富网络。
在万山区朱砂古镇,废弃汞矿遗址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模式,打造为工业旅游胜地。当地农户以土地、老宅入股旅游公司,享受门票分红的同时,在景区经营特色商铺,户均年收入从不足万元增至8万元。德江县推广“反租倒包”模式,企业统一建设标准化肉牛养殖场后,分包给农户管理,实行“保底收益+超产分成”,使养殖户年均收益翻倍。
针对留守妇女、老人等群体,铜仁创新推出“企业派单—工坊接单—村民做单”模式。在印江自治县,48个村级食用菌工坊承接龙头企业菌棒生产,村民按件计酬,日均收入超120元,还能兼顾农事。江口县太平镇的快手直播基地,培训上千名农民成为“乡村推荐官”。据了解,2024年通过短视频带货梵净山特产1.2亿元,最快单日销售破百万。
江口县的“梵净生态账户”并非孤例。沿河自治县开发碳汇交易平台,将33万亩国储林产生的碳汇量打包出售给沿海企业,惠及21个村集体。松桃自治县推行“锰矿开采生态修复基金”,企业每开采1吨矿石提取50元用于复绿,带动矿区群众组建12支专业造林队,复绿的同时还能带动群众增收。
从梵净山麓到乌江两岸,铜仁的“小城故事”正汇聚成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这里没有简单复制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而是以对自然的敬畏、对规律的把握,因地制宜,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山地特色农业发展新路。当抹茶香飘向世界、温泉康养抚慰疲惫、红薯粉条登上米其林餐桌,这些县域经济的生动实践,不仅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更昭示着: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上,每一座小城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记者:张宏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