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江邓家村:龙泉山间产业兴
来源:铜仁门户网
作者:小编
更新时间:2025-10-16
点击数:
深秋时节,海拔近千米的德江县龙泉乡邓家村还笼罩在薄雾中。62岁的村民邓常席已经麻利地穿好防蜂服,搭着木梯走向蜂桶。数十个木制蜂桶整齐地摆放在房梁的架子上,蜜蜂的嗡嗡声汇成山间的第一支劳作序曲。

掀开蜂桶,金黄的蜂群嗡鸣着,沾着蜜的巢脾泛着柔光,“今年雨水好,每桶最少能产20斤蜜,好的能到40斤,平均下来30斤稳了。”他养了四十多桶蜂,按照每斤蜂蜜150元的市价,光是这项,年毛收入就超过18万元。“都是县城和周边的老主顾,口口相传,直接上门来买,年年都不够卖,看样子明年还要继续扩大规模。”
“去年光蜂蜜就卖了18万多,加上割的生漆,一年20万跑不了。”他笑着指了指院角的漆桶,“这生漆防腐性能好,500块一斤,每年都有人提前来订,根本不够。”

在邓家村,邓常席的故事并非孤例。这个深处武陵山区的土家族村落,辖5个村民小组,218户750人,多数外出务工,常住人口100余人,曾因山高路远发展受限。然而,“十四五”以来,村民们换了一种“靠山吃山”的思路——不再是砍树垦荒,而是守护青山,向丰富的山林资源要效益。如今“老把式”也有了新活法,山林变成了老百姓“绿色银行”。养蜂,成了邓家村家家户户青睐的“甜蜜事业”。据不完全统计,全村现有蜂桶两百余个,小小的蜜蜂,正酿出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邓常席是村里较早规模化养蜂的农户之一。他坦言,过去也试过外出打工,但年纪渐长,工作越来越不好找,更眷恋这片生养他的山林。“我们这里树多、花多,空气好,养出的蜂蜜品质高,自然不愁卖。”除了养蜂,他还是割生漆的好手,每年能割上百斤。“生漆防腐性好,500元一斤,也是抢手货。”养蜂加上割漆,老邓家年收入稳稳超过20万元。

更让他欣慰的是,84岁的老父亲邓增书,一位有着54年党龄的老党员,也闲不住,时常帮着照看蜂桶。每天,邓增书会拄着拐杖绕着蜂桶转一圈,“看看蜂门通不通,有没有野物来捣乱,这点活儿,我还能干。”这份“甜蜜”事业,不仅鼓了钱袋子,更传承着两代人对家乡山的眷恋与守护。“父亲常说,党员就要带头干。看到山林保护好还能致富,他比我还高兴。”

村里的产业,远不止养蜂这一项。“我们根据海拔和土壤,搞‘多元产业’,烤烟稳收,中药材和李子能补淡季,再加上养蜂,村民的收入有了‘多重保险’。”村支书邓奇表示道。
邓家村的蜕变,离不开内生动力与外部助力的同频共振。今年6月3日才到任的驻村第一书记杨绪坤,脚步几乎没停过。“邓家村的优势在生态,潜力也在生态。我们的工作就是激发乡亲们‘靠山吃山’的新智慧,并尽力解决发展中的实际困难。”杨绪坤掰着指头数道:协调企业解决了600米饮水管网,安装了20盏路灯,为今年考上大学的6名学生争取了1万元助学金,还协调了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以及一批药品、生活物资和1万元工作经费……一桩桩看似具体而微的小事,却实实在在为村庄发展注入了活力。

村支书邓奇补充道,除了蓬勃发展的养蜂业,村里还巩固发展了烤烟、中药材和李子种植等特色产业。“基础设施是关键。路灯亮了,饮水安全了,道路更畅通了,产业发展的底气才足。”他介绍,202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已突破2万元,2024年截至目前同比增长10.79%,达到22457.06元。
更让村民兴奋的,是山上正在建的风力发电站。“塔基施工时,不少村民去务工,一天能挣200多元,土地征用还有补偿款。”邓奇说,风力发电站的建设让更多人在家门口找到活干。

行走在今天的邓家村,新修的水泥路通组到户,新安装的路灯守护着夜晚的安宁,改造后的饮水管道让家家户户用上了“放心水”。曾经困扰发展的“山”,如今成了致富的“靠山”;曾经制约发展的偏远,因基础设施的改善而逐渐破解。
村中那32位残疾人、8位精神病患者、53户脱贫户和7户监测对象,也被牢牢系在发展的链条上。通过公益岗位安置、产业带动务工、鼓励养蜂等多种方式,他们得以共享发展成果。易地扶贫搬迁的27户125人,虽然搬出了大山,但村里的产业依然是他们可依托的根基之一。

“守住绿水青山,就是守住未来的‘金山银山’。”杨绪坤望着连绵的群山,语气坚定。“这几年,村里的变化看得见、摸得着。”邓奇说,下一步还要继续扩大养蜂规模,帮村民打通线上销售渠道,“让邓家村的蜜,甜到更远的地方去,让‘新靠山吃山’的路子,越走越宽。”
在邓家村,这种新的“靠山吃山”,不再是索取与消耗,而是保护与共赢,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更是武陵山区乡村振兴路上一个充满希望的缩影。
记者:张宏扬编辑:冉景红二审:邓兵值班编委:谭霜总值班:王能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