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摄氏度的“天空之城”
当全国多地持续遭遇35℃以上高温炙烤时,铜仁市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却以22℃的夏季均温,成为游客争相奔赴的“天然空调房”。
今年暑期,梵净山迎来客流高峰,每日9000张门票提前售罄成为常态。8月8日,记者实地探访,揭秘这座“天空之城”如何在热浪中守护清凉,在流量中保持净土。
温差奇迹
从35℃到14℃的垂直穿越
清晨6:30,梵净山东线入口已排起长队。来自苏州的游客李健一家穿着薄外套,与手机里显示的35℃家乡当日最高气温形成鲜明对比。“在山下穿短袖还热,山上却得裹冲锋衣,这2000多米海拔差带来的温差太神奇了!”李健的感叹道出了梵净山独特的气候优势。
据梵净山气象站数据,今年7月以来梵净山核心区域日平均气温16℃至26℃,红云金顶等制高点夜间温度可降至14℃左右。这种“一山有四季”的垂直气候,源于其2572米的海拔高度与97%的森林覆盖率形成的“生态空调系统”。据铜仁市气象局高级工程杨群介绍:“梵净山原始森林具有庞大的植被量和活跃的生态循环,通过蒸腾作用释放大量水汽,能有效增加空气湿度、降低局部温度,形成清凉湿润的微气候。”
在亚木沟景区,水温常年维持在22℃以下的山泉水吸引游客前来戏水。来自深圳的文兰坐在溪畔石阶上恣意玩耍。据铜仁市气象局监测显示,此处负氧离子浓度高,实为天然“森林氧吧”。
流量密码
在保护与开发间寻找平衡
上午10时,索道轿厢穿越翻涌的云海,游客发出阵阵惊呼。近20分钟的索道行程,垂直落差达2000米,窗外景观从喀斯特丛林渐变到高山灌丛和草甸。这种“时空压缩”的体验,让来自贵阳的刘嫚嫚感慨:“像坐时光机从夏天穿越到秋天。”
在蘑菇石观景台,亿万年风化形成的奇石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摄影爱好者李铭亨支起三脚架,等待“佛光”:“听说有游客拍到了彩虹光环,今天我也想碰碰运气。”梵净山景区统计显示,每当雨后初晴时段,佛光出现概率较大,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打卡点。
更具挑战的红云金顶吸引着年轻游客。这条垂直高差94米的游览步道,最陡处坡度达80°,需手脚并用攀爬。来自珠海的大学生毛涛汗流浃背却兴致高昂:“虽然爬得累,但山风一吹特别凉快,比在家里吹空调舒服多了!”
8月8日,据梵净山景区管理公司董事长姚江平介绍:“我们实行分时预约、东进西出或者西进东出的分流措施,将单日承载量控制在9000人。”智能监控系统实时显示各区域人流密度,当蘑菇石区域超过200人时,广播会提示游客前往老金顶等其他景点。同时为应对人流高峰,景区配备80个分类垃圾桶,组建42人的“绿色卫士”志愿者队伍。
而更深远的保护则在核心区展开。46公里生态廊道为黔金丝猴开辟迁徙通道,120株梵净山冷杉幼苗成功回归野外。“游客看到的是9000人的热闹,看不到的是4.2万公顷保护区的宁静。”贵州省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野生动物救助中心副主任杨伟说道。据了解,2021年5月,贵州省武陵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成功入选国家“十四五”第一批“山水工程”。核心项目铜仁市梵净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修复项目累计投入6.07亿元。
清凉经济
一座山带火一群人
山下的寨沙侗寨农家乐座无虚席。“以前淡季一天卖3桌,现在旺季翻10倍。”侗家驿站老板杨元菊忙着招呼客人。“村民通过参与民宿经营、非遗展演、农特产品销售等,全寨80%以上的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2024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万元。”梵净山村党总支书记杨历说。
这种“山上保护、山下开发”的模式,持续释放着生态红利。
8月8日在江口县抹山集(抹茶体验中心),抹山集茶艺师陈港静正在为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演示抹茶道。数据显示仅2024年,江口县抹茶产量达1300吨,产值3.02亿元,带动周边近10万人就业增收,抹茶产品还出口到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新加坡、沙特阿拉伯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
当夕阳为红云金顶镀上金边,游客们仍在拍照留念。这座14亿年形成的地质奇观,正以22℃的清凉拥抱世界。这个夏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走进梵净山,在云海群山间,重新定义避暑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