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铜仁跨越千亿!

黔东潮涌绘新篇 绿水青山淌金银
——铜仁市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并进,地区生产总值五年跨越千亿大关
黔东大地,绿色浸染。从梵净山巅到锦江之滨,一场关乎发展与生态的共赢实践,正在铜仁的青山绿水间生动上演。
晨光还未穿透云雾,梵净山的石阶上已响起来自天南地北游客的脚步声。山脚的云舍村,正忙着备菜招待游客的村民姚艳不曾想到,祖辈“靠山吃山、砍树换钱”的生存方式,已被一场“护绿生金”的变革彻底改写。
“十四五”以来,铜仁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生态保护为根基、文旅体融合发展为纽带,不断拓展“两山”转换新路径,在黔东大地上奋力绘就生态与经济双赢的精彩答卷。
生态筑基,守好绿色家底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梵净山”——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铜仁人民的共同行动。近年来,铜仁构建起“天+空+地+人一体化监测系统”,对梵净山区域的水文水质、土壤、大气和生物展开全方位、持续性监测。
目前,梵净山区域已成功建设水质监测点15个、河床监测断面37个、气象站10个、森林监测样地31个。这些监测站点如同守护自然的“火眼金睛”,为保护管理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梵净山。
法治,为生态保驾护航。铜仁先后制定《铜仁市锦江流域保护条例》《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筑起一道“一核四区四廊道”生态安全屏障。
保护成效有目共睹:2024年,全市22个国控、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地表水国控断面水环境质量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地级市前30。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7.8%,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6.2%。
产业转型,拓宽“两山”路径
在生态工业领域,铜仁聚焦“双千双百”战略目标,实施“生态工业十大突破行动”,打造千亿级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
2024年,铜仁市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完成规上产值274.3亿元、总产值351.2亿元,新能源电池及材料首位产业产值占全省38.4%、规模稳居全省第一。

大龙开发区新材料产业集群。
大数据产业也在武陵山区异军突起。2024年,铜仁围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培育融合标杆项目22个、示范项目126个。规上软服业收入增长36.5%,增速全省第一,数字经济占比提升至37%。
生态农业更是结出硕果累累。思南县三道水乡周寨村,田间地头刚出土的红薯被装车拉往贵州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思南县三道水乡周寨村,贵州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酸辣粉包装车间。
生产车间内,普通红薯经过深加工变成口味丰富的红薯粉;直播间里,主播正向全国各地介绍“陈薯”酸辣粉。过去一年,该公司的红薯酸辣粉系列产品年销量突破7亿桶。
抹茶产业已成为铜仁的亮丽名片。纳入全省“两红三绿一抹”战略的梵净抹茶火爆出圈,目前梵净抹茶核心基地已达10万亩、年产抹茶超2000吨,产销量全国第一、全球第二。
融绿成景,释放生态红利
走进江口县太平镇云舍村,龙潭河粼粼波光映照着土家民居的飞檐翘角。村民姚艳在自家餐馆里忙得不亦乐乎:“绿水青山就是我们的靠山!餐馆平均每天要接待四五十桌游客,把品质做好就能挣到钱。”
云舍村的变迁是铜仁推动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的生动注脚。截至2025年初,云舍村已发展农家乐52家、精品民宿42家,带动旅游从业人员1100余人。全村67%的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万元。

群山之心民宿。
铜仁以“梵天净土·桃源铜仁”品牌为核心,推动生态与文化、旅游、体育深度融合,聚焦“一山一水一城”资源,紧抓“一圈两带三区”建设。
精品IP赛事层出不穷——中国公路自行车联赛(铜仁站)暨环梵净山公路自行车赛、梵净山马拉松赛、锦江公开水域游泳大赛等,让这座山水之城成为全国体育爱好者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2024年9月,2025-2026梵净山足球联赛在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体育场火热开幕。这场以“最氧”足球赛·问鼎梵净山为主题的草根足球大战,以“生态+县域联动”为特色。

铜仁市梵净山足球联赛石阡主场赛。
创新推出“全域主场”模式,赛场覆盖铜仁10个区县,实现“周周有赛事,区县有主场”。
在“梵”字品牌赛事的牵引下,铜仁正逐步形成“一人参赛,多人旅游;一日比赛,多日停留”的体育旅游新模式,每年可吸引外地游客超百万人次前来“打卡”。
民生为本,共享绿色福祉
城市的温度,体现在百姓的笑脸中。秋日的思南县许家坝镇黔纲社区长者食堂,不少老人正在吃饭聊天。自社区长者食堂开起来后,老人们只花5块钱左右就能吃到一餐热乎饭。
黔纲社区长者食堂只是缩影,目前全市已累计打造老年助餐点28个,惠及农村社区2.5万余名老年群众。

玉屏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口腔科,一名医生正在工作。
“十四五”期间,铜仁书写出一份温暖幸福的民生答卷——全力以赴推进稳岗就业,落实“六六就业稳岗计划”,大力开展“技能铜仁”行动,累计培训2.28万人次;城镇新增就业4.24万人。
深入实施教育卫生整体水平“双提升”工程。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2790个、义务教育阶段学位11740个。铜仁获批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新增三甲中医院2家。
民生重点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6.4%。
一项项民生实事的落地,化作百姓心中满满的获得感。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十三五”末的3.04缩小为2024年的2.72,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改革赋能,激发绿色活力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源泉。铜仁整市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在全国首创的“梵净生态账户”入选中国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现已建立账户达20万户,放贷超100亿元。
全国CCER(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项目重启后,首张碳票在铜仁交易,“活立木数字资产证”问世,更多群众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生态饭”。

铜仁市江口县坝盘镇挂扣村生态茶园风光。
开放之门越开越大。铜仁凤凰机场获国务院批复正式对外开放;与老挝沙耶武里县签署友城协议。中国(铜仁)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揭牌运营,跨境电商产业园和培育孵化中心建成投用。
重大项目夯实发展根基。去年开工的铜吉铁路将成为畅连西部陆海新通道、云贵北上的“大动脉”;在建的花滩子水库结束了铜仁无大型水库的历史;德江机场建成试飞,“一市两机场”比翼齐飞,铜仁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宽敞。

山区林地,绿树葱茏,绘就生态底色。
从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1327.79亿元,突破千亿元大关,到2024年的1649.8亿元,再到2025年上半年856.45亿元、同比增长5.9%,铜仁经济发展的曲线持续上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辩证法,在铜仁的实践中已然开花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