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龙舟:承载传统展新姿
5月17日,碧江区铜兴街道柑子冲村龙舟队在紧张训练。通讯员 代旭东 摄
碧江区和平乡陈家寨村村民在制作龙舟龙头,为端午节龙舟赛做准备。通讯员 申逸恺 摄
临近端午,在锦江、乌江、松江江面上,一条条龙舟蓄势待发,随着舵手一声令下,鼓声震天,龙舟如离弦之箭,破浪而出……
每年,铜仁市碧江、思南、沿河、松桃等地都会举行各种形式的龙舟赛事。在当地,端午节划龙舟不仅是一场体育赛事,更是一次民俗文化的盛会。围绕制龙赛龙,龙舟文化已成为群众日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在文体旅融合发展下,铜仁龙舟更是以火热的姿态,“划”向未来。
传承——
“龙舟制作过程,要数龙头和龙尾最为讲究。”碧江区锦江街道新庄村的村民张绍堂正忙碌着,只见他双手熟练地在一块柳木上划动,木屑随着每一个精准的刀锋飞扬。
张绍堂是当地知名的龙舟制作工匠,祖辈们都是制作龙舟的能手。“碧江区的龙舟往往都是就地取材,自己动手打造。”张绍堂介绍。制作龙舟龙头首选水曲柳,因其木质光滑、耐腐、耐水,且具有良好的装饰性能。完成一件龙头作品需要一周左右,每一刀、每一锤都考验着工匠的功力。龙头的神态,或凶猛或慈祥,都需要通过精细的雕刻技艺来表现。
碧江区的龙舟文化在几百年的演化中形成了它独特的风格。2009年,碧江区被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授予“中国传统龙舟之乡”称号;2011年,碧江赛龙舟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截至2023年碧江区已连续举办13次全国性龙舟大赛。
“碧江区的龙舟制作工艺,祖祖辈辈相传,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碧江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党组成员、区体育事业发展中心主任汪育学介绍,2012年,铜仁籍的陈元华、陈增能、刘雨宝、胡通云、张绍堂5位匠人被列入碧江区县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发展——
5月16日,碧江区锦江河畔锣鼓喧天、热闹非凡。碧江区铜兴街道女子龙舟队和柑子冲村龙舟队的队员们齐聚一堂,在鞭炮声和锣鼓声中,举行龙舟集中“下水”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我们队伍里既有快60岁的‘老把式’,也有20来岁的年轻人,有的是专门为了龙舟赛赶回家,我们非常期待今年的比赛。”“下水”现场,柑子冲村龙舟队队长余文忠激动地说,“只要我还有力气,我就会一直划下去,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在铜仁,龙舟文化也不仅限于体育赛事,更融入了当地群众的日常活动。每当端午之际,村民们都会自发组织龙舟队,进行划龙舟比赛,这已然成为当地群众端午节期间最为喜爱和积极参与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
“我们的龙舟队里有苗族、侗族、土家族、汉族等多个民族的成员,我们都因共同的爱好——龙舟,聚到了一起。”碧江区坝黄镇居民杨华说,这里不论男女都会游泳,从小就在水边长大,划船捕鱼。“在铜仁,划龙舟不仅是竞技运动,更是一种民族联欢活动。它凝聚了中华文化的力量,展现了多民族聚居下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尊重。”
时至今日,铜仁龙舟已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在这方土地多样性和深度交融的集中体现。
保护——
举办龙舟赛,绕不开的是水。铜仁傍水而生,因水而兴,水的灵气早已融入铜仁的血脉。近年来,铜仁市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
2017年《铜仁市锦江流域保护条例》实施,标志着铜仁市碧江区锦江河综合治理的开始,这也确保了碧江的龙舟竞渡活动能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中进行。
“我们通过积极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持续推进铜仁市中心城区和县城生活污水提质增效,进一步提高污水收集处理效率。”铜仁市生态环境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杨慧介绍,截至今年5月初,全市已建成城乡生活污水处理厂122座,设计日处理规模38.57万吨。
同时,铜仁全面落实河长制工作,面向全市明确了市、县、乡、村四级河长3782名;持续推进水资源保护,划定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296个,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持续保持100%……
据悉,今年的中国传统龙舟大赛(贵州·铜仁·碧江)将以“大地流彩·龙腾锦江”为主题,于5月25日至6月10日在碧江举办,预计将有2000余人参与男、女传统龙舟500米直道赛竞赛项目。本届赛事期间还将举办“请龙仪式”、游江活动、龙舟热身赛、农民艺术周活动、农特产品展销会、房产家居装修展销会、汽车展销会等7项系列活动,全面提升群众参与度和赛事影响力。
“下一步我们还将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力开发铜仁龙舟相关体育竞技市场,写好‘运动+产业’‘运动+文化’‘运动+旅游’文章,不断推动‘文旅+体育’深度融合。”铜仁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党组成员龚凤军表示。(通讯员 申逸恺)